欢迎访问 工程动态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业工程

蔚蓝澎湃 未来已来

时间: 作者:admin 来源:

  

  你以为的海上风电,可能还停留在屹立于碧波之上的一排排“大风车”。事实上,如今最新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不但借风发电,连海浪也能转化成绿色能源。

  今年是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第五年,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9月8—12日,由自治区海洋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共同主办的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来自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国和东盟国家海洋领域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涉海高新企业和工商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描绘创新、绿色、智能的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

  蔚蓝澎湃已成,未来清晰可见。

  这些年,广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蓝色伙伴关系,不断拓展蓝色经济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瑾瑜表示,广西依托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在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双方在海洋产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机制化合作,可为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坚实支撑。

  1 创新驱动 培育蓝色发展新动能

  东盟国家海洋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东盟国家77%的人口傍海而居,30%的GDP来自海洋,拥有世界1/3的红树林和珊瑚礁,水产养殖占全球80%,渔业捕捞占全球50%,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蓝色经济加速兴起。广西与东盟国家携手做实做强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紧密依靠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巧合的是,论坛开幕当天,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结构在北海市铁山港蓝水海洋工程基地成功交付,随后转运至铁山港北暮作业区8号泊位开展第二阶段叶片组装工作。

  这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单机容量达16兆瓦(MW),基础平台长80.85米、宽91.04米、型深37米,设计吃水19米,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465万千瓦时。平台采用创新型系泊系统、动态压载系统等新工艺与新材料,配备完整的海洋环境、浮体姿态和应力安全监测系统。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聚焦提升海洋到气候预测能力,在论坛上建言如何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乔方利表示,我国已成功研发首个用于预测海洋和大气中核物质的模拟和预警系统,海上搜索和救援有“图”可循,实际运用成本大幅下降。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梁晓兵在分享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研发实践时说,波浪能转换是发明家的乐园。

  创新,让这片海的未来动能强劲。

  2 产业更新 探索蓝色发展新路径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海洋渔业、船舶、油气等传统产业优化结构、绿色转型,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新兴模式,构建更加高效协同、数智赋能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印度尼西亚海藻中心副主席法齐娅·哈努姆在报告中谈到,全球海藻市场大有可为。其中,最有前途的当属生物刺激剂、动物饲料/宠物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预计到2030年,潜力将达44亿美元。

  越南芽庄大学副校长范国雄以《越南的水产养殖:蓝色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基于生态系统方能确保安全与可持续性。

  产业更新,我们面朝大海。

  论坛开幕式上系列成果斐然,为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再添动能。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广西分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助力广西海洋数据汇交与应用。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分别与缅甸丹老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签订《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泰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与研究项目协议书》。广西科学院与印度尼西亚萨姆·拉图兰吉大学签订《海水健康养殖和生态灾害风险预报防控科技合作备忘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与越南芽庄大学签订《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

  当前,广西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2580.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0%,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3%,成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海洋渔业尤为抢眼。

  广西发展深远海养殖,海水产品产量排全国第五。对虾、牡蛎、金鲳鱼产量分列全国第二、第四、第二。广西首座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北部湾一号”开工建设,建设完善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3个、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538口。

  3 人海和谐 打造蓝色发展新格局

  统筹陆地与海洋、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构建人海和谐新格局的坚实基础。广西与东盟国家携手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通“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推动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成为主旋律。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院”)早在2007年就进入了东盟市场,成功实施越南薄寮、朔庄海上风电项目。

  在海上清洁能源领域,中南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能运维、多能互补等环节,为海上风电、海洋能开发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助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中南院520号”勘测试验平台以智能导航赋能厘米级精准定位,四腿站桩作业实现稳定取样,平台室内试验室实现样品零扰动,高精度的地质参数有效降低基础投资建设成本。

  据中南院董事长副总经理何彦锋介绍,自主研发的“风眸”风电智能巡检系统,能够将单台风机巡检时间从传统4—6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表示,针对海上风电与海上光伏、波浪能、潮汐能融合,聚焦东盟特有需求(如抗台风、适应热带环境、小规模分布式技术),共同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高效波浪能转换、智能运维、远海输电等前沿技术。

  据介绍,广西正加速推进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2024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全容量投产后可满足近500万户家庭基本用电,节省标煤消耗约150万吨。

  引人注目的是,广西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海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全链条:从智能风机的优化设计,到海上风电场的智能化运维;从海洋能源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到海洋灾害的智能预警预测等,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率、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当前,广西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我们愿与东盟国家一道,以人工智能赋能海洋观测、渔业管理、港口物流等领域,打造‘AI+海洋’应用示范场景。”谢瑾瑜强调。


原文链接:http://fgw.gxzf.gov.cn/fzgggz/dqjj/t259740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住建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动态网 gcdt.zgtlgcjz.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9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